• 主页 > 知识问答
  • 美国人与中国人生活方式差异的根源:文化、自我、人格与家庭教养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活方式;比较;自己;性格差异;家庭教养

    如果按照地域来划分美国人和中国人,他们就分为西方人和东方人。如果按人种来划分,他们又分为白人和黄种人。然而,不能笼统、简单地比较这两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与其说这是生活方式的比较,不如说是两国文化的比较。我们知道,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包容。我认为这种中西文化的矛盾是当今文化的一贯趋势。

    徐良光认为,研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所选择的工具不应该是放大镜,而应该是显微镜,因为在这两个伟大国家的幕后活动的不是那些看不见、难以形容的群众,而是那些与他们一起生活的人。独特的特点。这些人具有明确的价值观、责任和想法,虽然智力不同,但理解悲伤、胜利和奉献。我认为,我们关心的不是多民族的历史、习俗、政府形式或经济制度的描述,尽管这些和其他因素将成为我们了解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旅程的路标,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是什么让这两个民族如此丰富多彩、如此令人心酸。明显且有争议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徐良光曾经给过我们一些启发。这里笔者想选取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两种生活方式不同。这么大的差别。

    那么,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说,与其说是两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比较,不如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既然谈到文化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详细阐述一下文化这个词的定义。文化一词有着复杂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含义。它已成为英语世界中最模糊的术语之一。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姆斯认为,文化一词主要分为三个相对的术语: 独立使用时:艺术和艺术活动、特殊的生活方式、发展的过程①。他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认为,文化不应该等同于以高雅艺术为代表的高级文化。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总体生活方式”,从而使文化的含义从狭义的“高级文化”转变为“文化”。 “精神”在人类学中被引申为“整体生活方式”。

    既然我们说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地域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整体生活方式”。当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冲突和融合的舞台,这些群体试图定义世界并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世。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趋势。任何民族的文化在其形成和影响的过程中都会形成统一的格局。英国学者称之为“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是逐渐形成的。一种与一种文化相一致的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排他性的做法来封闭自己,排斥其他文化,从而维持既定的秩序②。显然,中国和美国人在这种排斥中逐渐形成。这种八股文化会影响到一个民族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因此,我们研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根本原因是为了了解齐文化的传承。一旦我们了解了文化,就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此不同。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介绍一下影响美国人和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因。

    1.美国人和中国人对“自我”的理解

    刚才我们从宏观上讲了文化对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那么它到底是如何影响的、如何影响的、影响在哪些方面呢?中国学者杨忠芳③认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自我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自我差异影响到美国人和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于美国的中国人生活方式_美国式生活方式是什么意思_美国式的生活方式

    首先应该是“自我”含义的区别。

    美国人看重的自我往往是真实的自我,而中国人眼中的自我比美国人要广泛得多。中国人的自我不仅包括个人的自我,还包括各种社会的自我。美国人认识自己的另一个突出点是,美国人倾向于注重自己的独立意识,而中国人则通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自己。在中国人眼里,与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关系中没有自我。原因很简单。王凤岩在《中国文化心理学》中说,中国人是一个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那么,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对自我意义的理解上的差异,使得两国人民在处事方式和社交方式上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差异,包括众所周知的美国人,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童年。从独立意识来看,中国孩子是在社会关系中成长的,依赖性比较强,独立性比较差。这样,我们也可以认为大多数美国人具有场无关型人格,而大多数中国人具有场依赖型人格。 。

    第二是美国人和中国人自我结构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秉承儒家思想。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倡“性善论”。因此,在中国人的“我”观念中,本我的观念很少体现,超我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中国人的自我观念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而美国人则深受基督教原罪论的影响。人们相信“人性本恶”。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人的本我、自我、超我分布相对均衡,但美国人的自我或多或少会占上风,形成美国的物质享乐主义。笔者认为,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即性冲动的原始驱动力,比较适合解释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人和中国人关于​​“我”的这种结构性差异日积月累,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典型民族性格。

    第三是美国人和中国人没有自我、看重自己的区别。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的基础是儒家、道家、法家。儒家思想的典型特征是“仁”,儒家思想的典型特征是“无为”,福气的典型特征是“法治”。在这几种思潮的影响下,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避免地背负着这样的烙印,这就是无私、自我、服从、仁义、和谐的价值观。这种理念要求中国人必须与他人保持合理的共处关系。这是正确的。换句话说,这样的想法需要自我压抑,这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几代人的生活方式至今。这种忽视个人、重视社会自我的做法,必然导致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内向、顺从、缺乏抵抗力。相反,美国人从小就培养了独立意识,个人自我是最重要的。这也形成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形成了美国人不同的公众性格,形成了与中国人不同的开放性。思维方式。因此,这种对我的重视,不同程度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的性格,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2.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性格差异

    美国式生活方式是什么意思_关于美国的中国人生活方式_美国式的生活方式

    一般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人格,但实际上人格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它以人的品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并受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和社会影响而逐步形成。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回到文化研究来讨论这些决定人格的因素,因为人格中的性格是受后天影响的。相当大,所以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应该是这两个民族的国民性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我们有“性善论”和“性恶论”。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做人要“仁、义、礼、智、信”。一方面,这种思想使得注重道德教育的中国人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严重迷失,严重的社会自我扩张,造成一种社会畸形人格,它否定了自我的价值,没有给予自我应有的地位,将其贬低到边缘,使得理想人格的培养中国人缺乏内在动力。这就造成了当今中国社会个体人格修养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文化转型问题。美国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宗教信仰是其个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基于宗教信仰,美国人的灵魂比中国人纯洁得多,但他们信仰的“性邪论”赋予自我一定的地位,使人格可以不受约束地自由发展,形成中国人所缺乏的独立意识。

    二是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群体人格和个体人格。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更注重群体或社会的个性,个人的个性受到蔑视和压制。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集体人”,与中国是一个以关系为基础的国家有关。直接相关的是,中国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这种网络是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在特定情境下形成群体人格。在中国,常常以群体人格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而在美国,社会自我被鄙视,个体被视为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个体自我。相比之下,中国人在生活中更加依赖群体,从而产生了“群体崇拜现象”。笔者认为,这种群体崇拜就是这种社会自我的雏形。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会被压制,社会自我会被提升,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造成这种性格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刻板印象。这就是社会根源。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美国人和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就是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两种民族性格。差异的体现。 ④

    3.美国和中国家庭

    首先我想说的是,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家庭结构从外在特征上是不同的。

    这也能体现一些民族的特点。例如,美国家庭通常有一个小院子,周围有很短的栅栏。而且大多数美国家庭都没有墙,所以从外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看看房子里面

    中国人的家庭就像一个庭院、一堵高墙、一扇坚固的门。从外面看不到房子里的任何东西。喝醉后看到的就是房子的屋顶。如果用心理投射来理解的话,这反映出中国人和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开放程度有很大不同。

    我们来看看房子的内部布局。在美国家庭中,每个房间都有门。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一间房子只有一扇门,每个房间都是一样的。通过投影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人大量使用私人空间,非常注重个人的私密空间。生活中的人权意识远高于中国大家庭。

    无论是比较家庭的外部结构还是家庭的内部结构,我们都可以看到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 。

    其次,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家庭教养方式存在差异。

    就中美家庭教育的目的而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孩子成大人,教孩子成才。但就具体方式和方法而言,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中美两国在家庭教养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美国式生活方式是什么意思_关于美国的中国人生活方式_美国式的生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它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孩子的生存和健康,更离不开家长和成人的长期细心关注。关心,关心。同时,他开始了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社会化过程,这意味着孩子需要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逐步掌握社会规范,最终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切也都离不开父母和成年人。指导和教育。

    在培养孩子走向成功方面,中国父母普遍存在以智力为中心的倾向,而美国父母则更注重孩子天性的自由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在养育孩子方面,美国人和中国人做法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父母爱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而美国父母则更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其次,中国父母重生理轻重心理;而美国家长则更注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注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

    这种家庭教养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孩子早期的社会经历,还会通过形成特定的人格,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格特质,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并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长期影响。我们说这种影响应该是两种文化背景的产物。 ⑥

    参考

    1 陶东风,何雷.文化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3

    2 陶东风,何磊.文化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1-72

    3 王凤艳.中国文化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65-68

    4 王凤艳.中国文化心理学。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28-332

    5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84-392

    6徐良光.美国人和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jieshang.com/html/tiyuwenda/941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